【周末好去處】三棟屋博物館大翻新 聲音導航非物質文化遺產展覽  

休閒消費

發布時間: 2021/11/15 17:55

最後更新: 2021/11/15 17:55

分享:

分享:

三棟屋博物館全新互動展覽,周末不妨逛逛。

近年香港博物館愈見進步,除了有全新的M+,舊有的博物館及藝術館也增加更多不同類型的展覽,吸引力比以往更高。連荃灣的三棟屋博物館亦經過翻新,引入全新主題及展品,值得再次重訪。這個在地鐵站旁、有二百多年歷史的客家圍屋是法定古迹,於1987年重修成博物館,開放予市民參觀。在2016年6月變成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心,透過教育和推廣活動,提升公眾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認識和了解。

博物館請來經驗豐富的獅頭紮作師傅許嘉雄,即場示範如何由竹紮成獅頭。(張頌婷攝)

聲音導航介紹非遺

非遺辦事處於2020年底展開大型展覽更新工程,除了重新規劃中心的展示空間外,亦展開一個全新展覽系列《循聲覓道-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》。邀請本地建築師及藝術家蕭國健(Stanley)擔任客席策展人,以及本地約30位非遺傳承人參與製作。

展覽的靈感源自倫敦的V&A Museum,Stanley說:「之前曾去過一個關於大衞寶兒的展覽,用上一些特別的感應播音器,讓聲音集中在一點,觀眾走過就可聽到如現場般的聲效,極為精采。在三棟屋視察時,身在如迷宮般的圍屋之中感覺很迷失,抬頭只看到天空,但卻聽到四處傳來的雀鳥叫聲、風聲等,相當奇妙,於是決定以聲音作為主導。展覽的英文名為《Lost and Sound》,就是這個意思。」

展覽分佈在巷弄之中的17間小屋,參觀如尋寶般的體驗,相當新穎。(張頌婷攝)

拆解每個工序

在香港超過480項的非遺之中,展覽精選了約40個項目作深入介紹,Stanley稱要篩選也相當困難:「其實有很多有趣的項目都很想放進去,例如廣東話,不過實在很難去表達。這40個項目主要分成3個部分,包括《香港節慶與民間工藝》、《日常.非常》及《三棟屋與傳統鄉村文化》,放在17間橫屋及房舍之中,讓觀眾可以自行發掘。」

有別於以往沉悶的展示,只將完成品放在展櫃之中,今次展示方式有新突破。大部分項目也請來專業師傅去解說,除了拍攝成短片說明,更將工序及製作步驟逐層解構,令整件事更加立體及完整,觀眾亦更容易去理解。

我們日常生活常接觸到白鐵,展覽中細緻地解釋了各種用品及摺法。(張頌婷攝)

這一幅馬賽克牆身,走近可聽到各種節慶的人聲。(張頌婷攝)

四方八面聲音展覽

三棟屋入口左右兩旁各有一個導覽室,有短片、互動遊戲及顯示屏,細看香港每個非遺項目。中心保留以往的圍屋棋盤格局,雖然格局四方對稱,但走在其中似迷宮。建議可先到位於後天街左上方的展覽廳,然後再走左天街及右天街的橫屋,最後到中間的房舍參觀,就能有系統地欣賞。

展覽廳介紹了香港節慶與民間工藝多項非遺,如木雕神像、舞麒麟、太平清醮等,最矚目是請來做獅頭紮作的許嘉雄師傅,將5款最常見的獅頭,由最初的工序開始到完成品,足足25個獅子頭放在眼前,猶如一幅打卡牆,極為震撼。

展廳中亦加入了很多聲效元素,以「嗓」、「器」、「軀」、「景」4類聲音串運,正在觀看的同時,耳邊就會傳來叮叮噹噹或是人聲,可能是師傅們工作時工具碰撞敲打的聲響,或是節慶時的喧鬧聲,如走進他們的工作室及置身現場一樣,充滿臨場感。

許師傅將25個獅頭牆並列,五色代表了張飛、劉備、關羽等歷史人物。(張頌婷攝)

在八音展館中,可以聆聽每個樂器的響聲。(張頌婷攝)

特製花牌打卡位

而在《日常·非常》,各項非遺項目遍布各間橫屋,可以逐間去探索,甚有尋寶feel。當中必看由元朗李炎記花店主理的花牌紮作,訪問當日更有負責人李翠蘭及黎俊霖師傅講解。蘭姐說:「花牌這個傳統技藝,以前大時大節在新界區見得多,今日已買少見少。這個花牌是度身訂造,跟傳統做法有點不同,我們多以整幅去做,今次為了遷就場地,拆解成多個部分,花了足足一星期才做好。」

平時花牌都掛得高高的,今次反傳統放在地上,觀眾可以走進花牌中打卡,更能近距離細賞蘭姐與黎師傅的手藝。文字都由蘭姐親自手寫,龍柱上的邊位做得極細緻,中間的孔雀頂手亦是逐塊逐塊繪畫紮成,工藝極為細膩。展館後方亦介紹了花牌製作過程,如寫大字、摺花、製作配件、上棚等。

除了有日常生活常接觸到的麻雀牌、白鐵器具、點心及蒸籠等製作技藝,亦有較為少見如廣彩、潮州糖塔、手托木偶粵劇、八音等。配合聲音及影片,比起單看文字解說,更能留下深刻印象。每一個展館的形狀及展示方式亦與該項目有關,如潮州糖塔的入口為塔形、麻雀牌製作則是象徵性的綠白色。

李翠蘭是李炎記第二代花牌紮作工藝傳承人,做了超過半世紀。(張頌婷攝)

互動學習砌磚鋪瓦

三棟屋中軸綫4間主要的獨立房舍,本身為陳氏4位兒子的居所,現時展出三棟屋的歷史脈絡、建築特色、香港傳統鄉村的人生禮儀及飲食文化,資訊豐富而且有不少互動遊戲。中間是陳氏祖堂,右上角第一間是陳氏長房故居,展出了當年的寢室及家居布置,像時光倒流般回到過去,更請來了村長拍短片話當年。

另一棟則以「民居」為主題,除了講解客家鋪瓦方法,更放有多塊仿製建築材料,可以學習傳統的「三順一丁」方式的鋪砌青磚,以及如何逐塊瓦片鋪上屋頂。原來當中涉及很多學問,建築理念、設計布局、選材用料、建造方式及修繕技藝等都相當講究,可說是前人的民間智慧。還有民食及民俗不同主題,包括盆菜、丁燈等,亦值得慢慢細看。

入場免費,館方更將於12月周末舉行「再覓非遺」尋樂日,有獅頭紮作示範、繪本故事劇場、製作中藥植物香囊、迷你長衫摺紙及猜燈謎遊戲等,可親子同樂欣賞香港的非物質文化遺產。

Stanley特別設計的舖瓦遊戲,親手體驗傳統客家民居的建造方法。(張頌婷攝)

陳氏長房故居中有昔日的家居布置,古舊文物仍相當完整。(張頌婷攝)

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心
地址:荃灣古屋里二號三棟屋博物館
電話:2411 2001
開放時間:星期一、三至日10am-6pm,逢星期二休館,免費入場